刘公岛铁码头,长桥卧波,巨舰傍依,已成威海湾卓然一景。这自是盛世景象。其实,我们不应该忘却的是,铁码头百年身世中曾经有过的悲凄。这里要讲述的,是日寇两次蹂躏铁码头的故事。
光绪二十一年(1895)正月,苦战无援的北洋舰队终于覆没在刘公岛前。正月二十三日,日本联合舰队开进威海湾。这一天,“以松岛舰为首舰,千代田、桥立、严岛、吉野、秋津洲等舰紧跟其后,第二游击队继之,第三、第四游击队殿后,八时半从百尺崖起锚,成单纵阵型,靠近刘公岛,从东口的前面通过。各舰樯头飘扬着鲜艳的舰旗……威风凛凛地自西口进入港内……在距刘公岛栈桥二链处抛锚。在刘公岛岸边停泊着战败的清舰,即已编入我大日本帝国舰籍的镇远、平远、济远、广丙、康济等舰及其他炮舰六艘,各舰皆降下清国国旗,寂然排列在那里,惟有康济舰舰尾悬着龙旗。被我军击沉的定远及其他各舰,依然沉浮于港内,看起来样子可悲。定远舰沉没于东口,两根桅杆高高地突出于海面上。来远舰完全沉没于刘公岛栈桥东面,只见涂成红色的舰底时时出没于起伏的海浪之间。威远舰沉没于栈桥西面靠近陆地的地方,虽能看到烟筒和三根桅杆,但上甲板全浸于水中。宝筏舰在浅滩沉没,尚能看到桅杆顶端。靖远舰远远地沉没于离远离海滩的大海里,上甲板已全部没于水中,一半烟筒和桅杆还露在水面上,桅杆上还挂着清国国旗,大概是被击沉以后,没有来得及降下而舍弃在那里的。”
这当然是日本人笔下的景象。膏药旗在嚣张地飘扬,见证着这悲惨一幕的铁码头(“栈桥”)在浊浪中飘摇,有血性的中国人在低咽!
日寇踩着铁码头登上了刘公岛,铁码头的苦难还没有结束。鬼子掠走所有可以搬走的武器,摧毁了所有炮台,甚至砸断了环翠楼的第一块碑《新修环翠楼记》(只因碑文中有“倭”字),开始打起了铁码头的主意。七月初八日,一艘日本商船靠上铁码头,80多名工人呼啦啦登上了铁码头,他们可不是来刘公岛观光游览的。只见钳锤飞舞,他们要拆铁码头。当地绅士见此情况,当即层层上报,北洋大臣王文韶不敢怠慢,紧急报告朝廷。朝廷也当即照会驻北京的日使林董,请求“勿行拆毁”,理由是“刘公岛系贵国军兵暂时屯驻之地,所有中国公家物产谅必不加毁损。刘公岛铁码头留之有益,拆之无用。”李鸿章光绪十七年(1891)四月检阅海军并视察刘公岛防务时,铁码头正在建设之中,“用厚铁板钉成方柱,径四五尺,长五六丈,中灌塞们德土,凝结如石,直入海底。”铁码头于光绪十九年(1893)四月方竣工验收,这用德国水泥(“塞们德土”)铸成的建筑,还真的不是豆腐宅工程。日本人要拆毁铁码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。七月二十五日,林董通知清政府:“查该铁码头原系战事所获,拆留自应在我自主权内。但因两国已修旧好,倍敦睦谊,我政府一团和气,特允留而不拆。”还了抢得人家的东西,还送一天大的人情,这强者咋说都有理!
刘公岛被日军盘踞了3年英国人霸占了32年后,于1930年回到了祖国怀抱。熟料,好景不长,时仅7年,狼烟再起,日寇再次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灾难再次降落到铁码头。1938年3月6日,侵华日军第四舰队旗舰“球磨”、“足柄”、“严岛”(此前长期在威海卫执行监视任务),第二炮舰队的“长平丸”、“鲜海丸”,第十五驱逐队的“薄”、“茑”,以及佐世保镇守府第六特战队,编成的威海卫作战E步队,在第三潜水战队司令锄柄玉造少将的率领下,从青岛出发,陆续开往威海湾。“球磨”载运“佐六特”的一个中队和一个山炮小队,当天16:45到达威海卫。7日,国民党郑维屏的警察部队逃离威城,“佐六特”陆战队于下午两点半登陆,威海卫沦陷。日军登陆的同时,第二炮舰队的长平丸、鲜海丸在威海湾内扣押民船,第十二航空队青岛派遣队和“球磨”、“足柄”二舰的舰载飞机在威海卫的上空盘旋,播撒传单。在击退了国民党游击队的袭击稳定了威城局面后,22日,第十三潜水队的约30名陆战队士兵登上了铁码头。日军滞后半个月才占领刘公岛,并不是害怕英国人。威海卫虽曰归还,但刘公岛仍被英人续租10年,其时英国仍有少量人员在刘公岛。但英国对日侵华的态度暧昧。日军占领青岛时,英舰停泊港外,甚至还打“中国军队已经全部撤离”的旗语通知日军。国破家亡之际,英国人的“友谊”一钱不值,铁码头二度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,日寇的这一占,比第一次的时间更长,8年!